近代社会有比较出名的谋士吗?

出自专栏《历史的温度》

蒋百里。 虽一生从未上过战场,但却由于「谋士」身份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所撰写的《国防论》,不仅介绍了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还结合中国国情,为抗日战争提出了建议与指导。
从 1920 年到 1935 年,蒋百里倾注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共出版了 16 套 86 种图书,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作家的作品,都收录其中。
蒋百里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后人回忆蒋百里时,肯定是冠以「文学家」「史学家」,甚至「报社总编辑」的头衔。
好在,「军人蒋百里」最终战胜了「文人蒋百里」。 1925 年,蒋百里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军事事业。
因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击败日本。
《国防论》封面 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的蒋百里,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威望? 因为在 1937 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国防论》。
在这本约 10 万字的书里,他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和军事制度,包括制空权的重要性和总体战的概念,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给出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这本书经当时的《大公报》出版后,轰动一时。
当然,蒋百里最熟悉的,还是当时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 早就判断中日必有一战的蒋百里,多次谈及对日本的战略,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 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军存在后方,要让其无暇消化占领区。
这一点,后来共产党的部队做到了。
第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常出现的灭亡一个朝代的打法),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从而中国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这一点,国民党的部队做到了。 蒋介石在 1937 年发动了惨烈的「淞沪会战」,结果日军的进攻路线真的因此改变了。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 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这一点,国民党军队后来也照做了。 尤其是蒋百里的保定军校门生薛岳,指挥四次长沙会战,前三次会战,牢牢将日军钉死在这条线上。
蒋百里不断强调一点:和日本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从这三点来看,后来抗日战争的态势,确实是按照蒋百里当初的判断发展的。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自始至终没有和日本有过媾和行为。 当然,这也和蒋百里后来成为蒋介石的身边高参有关。
只可惜,蒋百里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1938 年 10 月,蒋介石把陆军大学校长的位置交给了蒋百里——在此之前,他自己担任校长。
仅仅一个月之后,1938 年 11 月 4 日凌晨,蒋百里因心脏病,与世长辞,终年 56 岁。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作挽联: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 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改迁后的蒋百里墓,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山陵园 馒头说 「纸上谈兵」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的。
但蒋百里真的就是这样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近年来,舆论有一些把蒋百里「神化」的嫌疑。 但抛开那些经不起考证的传说,你仔细看,蒋百里依然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学家——不是军事家,因为他确实没有带过兵,打过仗。
一场庞大的战争,需要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士兵,需要在指挥所里运筹帷幄的将官,也需要一些凭借自己的经历和眼光,远离战火,从战略角度剖析战局的人。
蒋百里就是这种人。 而且,当时的中国,也需要这种人。
面对武装到牙齿、猖狂叫嚣的日本军队,其实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军人,心底里是有一种胆怯的。
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告诉大家,日本人没有那么可怕!而且他不是只喊口号,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和道理,详细剖析给你看。
当时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到军队的将官,都被蒋百里的一句话所鼓舞。
蒋百里把这句话,写在了《国防论》的扉页上: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