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语文?

出自专栏《2022 高考冲刺指南:心态稳,战术强》

谢邀。
以下回答旨在应付考试,以高考为主,但大部分也适用于中考,我会在文中注明。
本回答中,我将从以下方面逐一讲解高中语文的应试秘籍: 我们认为,应对我们现行的语文应试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是专业。 换言之,我们得让我们的答案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让阅卷老师一见之下,就忍不住想要给你加分,而不是相反。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我们答题的专业度。
我们的中高考,简单来说,是一种标准化选拔性的考试。 这样的考试,缺点显而易见,就是比较「二」。 但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说,也有好处,就是比较容易找到适应性方案,这就给了我们投机取巧的途径。
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是一件投机取巧的事。
鉴于本文有可能很长,我就不展开论述投机取巧的必要性以及它其实并不会妨碍我们追求真正的语文。 我假设你已经想通了这件事,并心安理得地来研究投机取巧的学问。
一般来说,投机取巧可以提升一定的分数,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效果就会急剧下降。
这个界限大概是,中考 106 分(满分如果是 120 的话),高考 125 分(这个界限会因为各地中高考的差异,有个上下五分的浮动。 ) 也就是说,成绩在这个界限之下,方法技巧是有效的。
超过这个界限,再想提升,方法技巧的效果就变得很有限,更多靠的是你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要讲一些可操作的适应性方案。
我会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
所谓找对象,就是找到文本所描述的对象。
比如《一代宗师》,我们找到该片所描述的对象就很简单:叶问和宫二。
所谓定性,就是告诉我们该对象的特质或属性,或对该对象的情感态度。
比如,对叶问进行定性,也很简单:帅哥。 对宫二进行定性:美女。
(当然这种定性是不精准的,但这不重要,大多考生的问题,不是定性不精准,而是根本没有定性的意识。 ) 为什么这么做,先留个悬念。 后面自然会明了。
注意: 举个例子,杜甫有句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问题: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操作步骤: 答案构建: (注:如果是中考,答出前两个点就足够了。 但如果是高考的话,还需要第三点和第四点。 ) 那么问题来了,前两个对象可以从文本中直接得出。 后两个对象怎么来的? 其实也不难,因为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所以,后两点就是从忧国忧民四个字出来。
这个叫知人论世。
你仔细研究上述答案的形式,它们其实都是由两部分构成:一个叫对象,一个叫定性。
这是第一个要点:找对象并进行定性。
再次观察前面的答案形式: 发现什么没有? 首先,它们都是以「对」字开头的句子。
我管这种对字开头的答题句式,叫做对字句答题法。 这个一般在情感部分使用。 不算特别重要,但这么答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会显得比较专业。
然后,继续观察,你会发现,这几个答案大部分在进行情感定性的时候,用了两个词。
我管这个叫做并列词定性。 这个不算我讲的要点,但非常重要。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用一个词就蒙对答案。 但也一般不要超过两个,因为超过了两个,就会失去重点,阅卷老师也会起疑,你是蒙的吧。
并列词定性要点:用两个意思相近但不重复的词语。
所谓四点答题,就是在做高考阅读题时,不论你是编是凑是蒙是猜,是使足了吃奶的劲儿,还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总之,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你都要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写够四个点。
而如果是中考的话,就是三个点。
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在你能力一定的前提下,最容易得到高分的答题形式。
那怎么才能够做到四点答题呢? 有些人可能费尽毕生努力,都只能想到一个点,那怎么办? 不要紧,我后面会给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但在此之前,先做一个练习。
以下问题,别管它是不是很二,请用四个点(中考的话三个点)来回答: 比如第一题,如果你的回答是: 这说明你的思维属于正常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当然很好,但不幸的是,这不是高考的思维方式。
高考的思维方式是非正常人类的思维方式。
它可能是这样的: 观察一下,区别在哪? 区别在于,前一种回答方式,虽然也答了四个点,但基本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出发的,有重复之嫌。
所以,四点答题第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来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且从多个角度答题呢?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8742-qEG4rw.png 我管上面这个叫万能公式。 因为上面这个简单的东西,涵盖了语文阅读题答案的所有角度和内容。 换句话说,答案从哪里来,答案就从上面这个公式里来。 出题人,在这个公式的范围内制作参考答案,而答题的学生,当然也要从这个公式里寻找答案。
三个方面,六个点。
而我们只需要从中选取四个角度(中考的话是三个),构建你的答案。
我们先看三个大的方面:内容,形式,主旨。
依据这个,我们把语文阅读主观题,分为三类:一类叫内容题(对应内容),一类叫鉴赏题(对应形式),一类叫主旨题(对应主旨)。
理论上来说,内容题以内容为主;鉴赏题以手法结构为主;主旨题以主旨情感为主。
但实际操作中不是这样,我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得出一条结论,不管什么类型的题,都需要答内容的部分。
那么,内容的部分该怎么答? 内容分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大多数人没有经过训练,会下意识地思考深层含义,而忽略了表层含义。 但实际上,表层含义才是你最应该注意也最容易拿分的地方。
什么是表层含义? 其实就是某个词或某个句子字面上的意思,你不要把它往复杂了想。
而深层含义,往往在表层之上,更进一步。 我希望你做的,是在表层含义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常识抵达这一层,而绝对不是靠直觉和冥思苦想。 在语文考试的考场上,我坚决反对冥思苦想。
对于表层含义,简单来说,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叫翻译,另一种叫概括。
对于深层含义,如果你能想出来的话当然很好,万一想不出来的话,我也提供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最开始讲的:对象+定性。
那么,主旨的部分该怎么答? 我们说,所有文学类文本都会表达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就是主旨。
有的时候,主旨,可以等同于情感。
以前,我为了给我的学生讲清楚怎么答情感题,把人类情感简单粗暴地划分为十类:悲喜思忧怒,恐惊爱恶欲。
然后我们在答作者情感的时候,就成功地把一个主观题,变成了选择题。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做一个练习,把上面十个字,每一个都进行简单的组词和近义扩展。
如:悲,你可以组词:悲痛、悲愤、悲伤、慈悲……你也可以近义扩展:痛心、失望、愁苦…… 但我后来发现,十类对于大多数人,依然是有点多,因为据说人类的记忆边界是七,超过七个我们就记不清楚也分不清楚了。
所以我又改进了一下上面的系统,把人类常见情感划分为五个最简单的模型,如下: 还记得杜甫的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么,想想看,它表达的情感各属于这五个模型里的哪一个? 我想,到了这一步,关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基本上就有了一个概念。
建议做一个练习:找一本答案(随便一个语文真题集或模拟题集的答案),然后挑出所有表示情感的词语,并给它们归入上面的五个简单模型。
基本上,这个模型体系可以解决大部分情感问题。
那么,结构和手法的部分该怎么答? 先说结构。 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研究: 这个记起来不算难,但还是有一些复杂,所以为了容易记,我稍微做了一点调整。 调整后如下: 然后说手法。
修辞手法不用多说,重点在于表现手法,这个东西太多,好多人搞不清楚。
记忆方法很简单,先记住一句话,叫「虚托动情写对象」。 我管这个叫记忆锚点,记住了这个锚点,你一定能想起后面的内容。
记忆方法:你给你的对象写信,非常动情,以致于都虚脱了。
学而思的刘纯老师,在讲情系几个手法的区别的时候,说,情景交融和融情于景基本不用区分,它们都是只有景没有情,而借景抒情是既有景又有情,直抒胸臆很简单只有情没有景。
而新东方国家玮老师在讲描写系白和细的关系时,也说了一个特别简单的辨识方式,就是,白描的特征是一系列名词的罗列,而细描(全称细节描写)的特征则是动词。
除了上面这个系统,其实还有几个不太好归类的表现手法,我单独列出来,是这样的:用典、外语动神心(人物描写)、有声有色、远近结合、抑扬。
总结: 我想在这一节,先把我一直提倡的几个观念分享出来: 然后我要说的是关于答题启动词,其实就是答案以哪几个字开头。 相信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答题中,一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用。
如果是中考,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答案启动词往往更多使用「论证了……」和「说明了……」。
其实这个答案启动词不是重点,重点我想说的是,你脑子里有了这个东西,看到题目,基本上就不太会受到它的误导,可以迅速地开写,这也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简单提炼。
更要紧的是,当你发现一道题目你完全没有头绪,你甚至不知道它在问啥(相信我,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这个时候,这个答案启动词,就会告诉你你原来还可以这样入手答题。
首先,我要感谢北京高考语文名师王大绩老师。 两级信息的概念,我是从他那里听到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自己琢磨出来的。
前面我们讲的方法都很简单,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
而现在讲的这个方法就有点小复杂。 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
先说概念: 我们把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归结为信息。 两级信息法就是要把这些信息分出主次,而就语文的学习来说,两级信息法主要针对的是文字信息,而就一份试卷来说,两级信息法则区分出哪些信息对做题有帮助哪些信息对做题没有帮助。 那些有助于我们理解,并且有助于我们得到正确答案的信息,我们称之为一级信息,而那些对做题没有帮助,并且会干扰我们得到正确答案的信息,我们称之为二级信息。
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把握一级信息,排除二级信息的干扰。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把题做错了,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他被二级信息干扰了。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么,人们容易把简单的题目往复杂了想,这一部分是源于人类自虐的本性,另一部分则很简单,他被二级信息误导了。
一份试卷的难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二级信息的多少。
假如有一份试卷,我们能完全剔除掉二级信息的话,你就会欣喜地发现,题目变得超乎想象地简单。 但很可惜,出卷人不会这么厚道。
我想说,两级信息法,其实是一个关于思维方式的方法。
我们要做的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顺便提一句,简单的问题要本能化。 )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是一级信息,哪些是二级信息呢? 我认为,它们具有如下特征。
但很可能你看完后还是一知半解,而且觉得完全没有可操作性。 没有关系,我接下来就给出最清晰的判断标志。
当你看到以下这些的时候,它一定是二级信息: 排除掉二级信息,剩下的,就是一级信息。
可以做几个练习: 相对来说,一级信息不太好判断。
因为我对学霸的定义就是:那些天生依靠直觉就能找到一级信息的人。 我管这种人,就叫学霸,或者是具有学霸思维的人类。 所以,你想一上来就直接把握住一级信息,可能不那么容易。 但如果硬要把握的话,也不是没有办法。
我认为,以下这些内容,很可能就是一级信息: 这就涉及两级信息法的两个使用方式。